年,在湖南省政府门口,一名身着八路军粗布军服,脚蹬草鞋,手持油伞的老者被卫兵拦下。 老者说:我是赴省主席张治中之约的…… 卫兵摆摆手:老叫花子,走走走,这里不是你该来的地方。 老者也不恼,轻轻一笑,轻叹一声;他离开后不久张治中差人来问,闻之,也是轻叹一声…… 这名老者是谁,何以让张治中感叹? 他叫徐特立,被毛泽东称为“永远的先生”。毛泽东说:“你20年前是我的先生,现在仍然是,将来必定还是。” 他说:“在长沙,我只是你的一日之师,在革命道路上,你则是我的终身之师。” 徐特立,湖南教育界的“长沙王”,也被人称为“徐大叫花”。 无论哪一种称谓,称呼他的人都是满怀敬意。他为教育服务了70余年,开办学堂专收贫困生,不求钱财,不为名利,他活着就是为了照亮他人。 他在年革命致暗时刻,以50岁的高龄入党;他是年红军长征里年纪最大的一名老兵。 寒门贵子 徐特立,取于“独行特立,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原名徐懋恂。 年2月1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一个贫困农家,4岁时母亲去世。 徐特立的童年衣服上满是布丁,灶台上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活下去,年幼的姐姐送到别人家做童养媳,10岁的哥哥跟着父亲下田种地。 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横下一条心,做了一个周围人看来匪夷所思的决定——送徐特立去私塾读书。 承载着父辈的希望,依靠着父兄血汗的徐特立非常用心、孜孜不倦,刻苦认真近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即便如此,徐特立16岁的时候,因为亲人逝世,仍不得不中途辍学,为生计奔波,他种过田,当过教书先生。 20岁那年(年),为了专注读书,徐特立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人称“破产读书”,把祖母遗留给他的30石谷水田卖了,买成书籍,计划在十年之内全部读完。 自此,徐特立成为了十里八乡的热议话题,唯一支持他的只有妻子熊立诚,天涯海角我愿跟你,粗茶淡饭我也随你。 你若信我,我必不负你。 年,十年计划第八个年头,徐特立参加清朝首次改革后的取士考试,取消八股文,加入物理、化学等。 徐特立在考生中名列第19名,一战成名,各处学堂争相高薪聘用,他不用再为生计发愁。 28岁这年,徐特立终靠努力和勤奋改变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兴教救国 满清腐败丧权辱国,徐特立早有革命之心,参加清廷的取士考试只是为了检验自己的成色。 在他人不解的目光中,他拒绝参加取士复试,去到长沙新学堂求学,学习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 徐特立致身教育的道路是从小我到大我,从一方到天下的升华和追求。 有感于自己少年时期坎坷的求学路,徐特立最开始的梦想是致力于家乡穷苦人家的孩子有书读。 毕业后回到家乡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专收农家弟子,为了让劳动人民的孩子读得起书,他不收钱,只要求有口饭吃; 他创办了湖南最早的教育刊物《周南教育》周刊,也曾远赴上海、日本遍寻教育之道。 年长沙新军起义胜利后,推举当时已名满湘潭教育界的徐特立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 但随后的官场争权乱像,袁世凯窃国。革命已死,徐特立愤而辞职,失望之极,他说:“我的精神忽然死了”。 革命得而复失,如何救国?徐特立迷茫,也开始思考、找寻……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一次他决定用教育唤醒人心,改革人心,用教育兴国,兴天下。 徐特立找到当时的长沙县知事姜济寰,两人一拍即合,计划在全县办一千所国民小学。 徐特立四处筹款,首先创办了长沙师范,任首届校长。为了节省开支,兴办更多新校,他不仅谢绝所有的应酬,还把自家老屋拿出来改建校舍,和妻子搬到茅草房住; 他朴实无华,当时一校之长无不衣着鲜亮,出入车轿。徐特立是一年到头,布衣布鞋,有时甚至穿补丁衣和草鞋,吃红薯、玉米,连一把油纸伞都舍不得买,下雨天就穿一件蓑衣,因此被学生戏称“徐大叫花”。 徐特立家距离学校有40里路,为了节省路费,每次徒步回家,但对贫困农家子弟,常常慷慨解囊。当年田汉(国歌作词者)入学时买不起蚊帐,他便买了一顶相送。 作为校长,徐特立本可拿到块的月薪,他却把自己的薪资与校内主任、庶务等同样定为20元,招聘教师时给出的薪资也明显偏低,但依然有很多有名的老师敬佩他的为人,宁愿接受低薪,也要来他的学校工作。 就这样,徐特立创办了一所又一所,年之前的长沙教育共有多个小学,大部分都是徐特立一手办起来的,所有教员基本都经他培训过,因此,在长沙教育界,徐特立有“长沙王”之美誉。 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等一大批中共领导人,早期都曾接受过徐特立的教育培养。 徐特立不计得失,胸怀天下,也是一个雪中送炭,知恩图报大丈夫。 后来,帮助他办学的长沙县知事姜济寰被免职后,借债度口,徐特立知道后,毫不犹豫把自己苦心创办的长沙师范学校让给姜济寰。 当时的徐特立还没有偿还完兴建学校的债务,长沙师范学校是他唯一的收入。为了偿还办学校的债务,徐特立在好几所学校兼课,而没有告诉任何人。 破而后立 年深受五四运动新文化鼓舞的徐特立,认识到借鉴他国成功经验是最佳捷径。 于是变卖家产,在“英文只能拼音,法文一字不识”情况下,只身到法国勤工俭学,找寻教育之道和救国之路。 这一年他42岁,白天在钢厂做工,晚上学习,非常辛苦。 徐特立当时在国内已经名满天下,北洋政府意欲笼络,通过使馆告诉他,愿意以“赴法考察”的名义向他每年提供块大洋的薪俸。徐特立拒绝,对他而言,再苦再累也绝不摧眉弯腰事权贵。 年夏,在欧洲游览学习5年之久后的徐特立归国,各路军阀和国民党都极力相邀,他接受共产党元老何叔衡的建议,出任国民政府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 徐特立在国外5年,回来后物是人非,他桃李满天下,看到曾经的学生不少混迹官场,趋炎附势。为了荣华富贵,甚至有些跑到自己曾经痛恨的军阀那里任职,这让徐特立非常苦闷和难以释怀。 徐特立教育兴国、教育救国;毛泽东革命救国、破而后立方可教。 年春天,毛泽东从上海回到了湖南,拜访徐特立,两人一席长谈,徐特立讲出了自己的困惑。 毛泽东对他说:“制度不好,辛苦培养出来的人才,被人用去干坏事,为虎作伥。可见现时教育救国之路是行不通的。只有彻底砸碎旧的社会,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创造一个劳苦大众的天下,教育才有希望,才有出路。” 毛泽东恳请他走出书斋,到工人、农民中去考察、体验一番,看一看外面尤其是农村的变化。 此时的徐特立还在坚持教育兴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直到年,不断耳闻农民运动的徐特立,才下定决心回到老家五美乡,一周调查后他深受鼓舞,家乡完全变了模样,特别是人们思想的变化,积极、上进,他对马列主义开始叹服,这也为他不久后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埋下伏笔。 考察回来后的徐特立准备在学校进行马列主义教育,然而还没来得及实施,蒋介石就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徐特立的儿子徐笃本也在这次暴乱中牺牲。 年过半百的徐特立面对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激流勇进,冒着杀头的危险,毅然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7月,50岁的徐特立在自己学生李维汉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在危时。 这如同迷茫后的豁然开朗,重新找到了人生方向的徐特立说:“这从此解决了我政治上的苦闷”。 同年他参加了南昌起义,是起义军中最年长的,出任贺龙领导第20军3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不顾高龄随部队转战赣、闽、粤。 次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这一年徐特立51岁,也是那一届学生中最年长的一员。 年,他更是超出常人的意料,以57岁的高龄随军长征,二万五千里,队伍中最老一员。 长征时,徐特立和董必武编入军委第二纵队总卫生部工作团,董必武当主任,徐特立当副主任,下属20个妇女同志。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和扫射,他们夜间行军,夜间行军常常分不清东西南北。 长征中,一旦掉队,就可能再也找不到组织。行进中,徐特立把组织分配给他的马匹让给伤病员或驼运行李,把食物让给伤员、孕妇,带头挖野菜,路途情况不明时,亲自下河探路,身先士卒,路途中不忘教人识字,他尽可能帮助、照顾、鼓舞到每一个。 在到达陕北后,他推动的扫盲和识字运动,让进入苏区访问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惊讶:中国所有其他地方的扫盲运动加起来都比不上陕北苏区两年内达到的成效。 自持严谨,慎微慎独 年抗战爆发后,60岁的徐特立时隔10年回到长沙,全城轰动,万人敬仰,每日前来拜访、探望者数以百计。 徐特立当时身为八路军驻湘总负责人,毫无官架子,待人接物,和蔼可亲;他清正廉洁,克己奉公,谢绝宴请,两年时间里,招待费总共只开支了五元,花在接待法国记者的宴会上。 他与工作人员同吃同住,穿八路军粗布军装、老布鞋,一把雨伞,出入徒步,不识者多以为这只是个军中老伙夫。 一次,徐特立赴省主席张治中之约,独自步行前往,在省政府门口被卫兵拦住:“今天张主席会见八路军代表,闲人免进。” 徐特立称自己便是,卫兵全然不信,来访的人无不前呼后拥,出入车轿,哪有你这种打扮,将他轰走了。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一幕。 张治中在办公室久等不至,派人去问,得知原委,对比国共两党作风,大为叹服和钦佩。 有人生来就是为了照亮他人,有人活着就是一座丰碑;有人一生不记得失,只为了挺起民族脊梁; 徐特立为革命事业长期离家在外,年到年的22年里,徐特立与妻子团聚时间不到2年。 徐特立的夫人熊立诚是童养媳,11岁到徐家,二人相濡以沫七十多年,熊立诚一直悉心照顾家里,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徐特立的每一次决定,从“破产读书”、兴办学校、再到参加革命,熊立诚无条件支持。 他们第一个儿子出生那天,熊立诚自己拾柴烧水,自己剪脐带、洗胎儿……徐特立过中秋节回家,才知道生了个男孩,妻子没有带话是怕他工作分心。 徐特立诚恳地把妻子扶到椅子上,躬身而拜,娶妻如此,夫复何求! 熊立诚目不识丁,徐特立著名教育家,两人的婚姻毫无违和,熊立诚去世后,徐特立悲痛不已,将两人的合影装在随身的口袋里,走到哪带到哪…… 年10月1日,徐特立72岁,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亲眼目睹毛泽东升起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亲耳聆听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那一刻他热泪盈眶,当之无愧的革命老战士。 年11月28日,徐特立与世长辞,享年91岁。逝世前,他留下遗言:遗体捐献献给医学科学部门。 徐特立和妻子熊立诚共养育了四个子女,儿子徐笃本、徐厚本投身革命,都为国捐躯。大女儿徐静涵与徐特立失散20多年后重复,小女儿徐陌医院工作,徐特立从未给予特殊帮照顾,直到退休一直是一名护士。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13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