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9/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0518420286668560&wfr=spider&for=pc

华安县高车乡有座“土楼之仙”——雨伞楼。本期,漳州市文旅局、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携手带你走进——

楼仙不老

刚下车,突然下起小雨,大家忙着躲雨,有的缩回车里找伞。雨儿缠绵而来,由远至近。我开玩笑地说,实在没有雨具,就到前面这座楼里借,那里专门生产“雨伞”。

大家恍然大悟,正前方的小山头上屹立着的楼就是“雨伞楼”。

雨小,可以看清雨伞楼,其外环低于内环,顺应山势跌落,远眺屋面如一把撑开的雨伞。整座楼像把大伞深插大地,不见伞柄。也许,伞柄就是它的根,大地就是它的魂。

此楼有来历。传说七百多年前,洋竹径蔡家和高车的童家两姓经常社斗,童家较理亏。一年,在漳州府蔡巡按的调解下两姓和好。

蔡姓为了纪念蔡巡按,就模仿其出行的凉伞,乡村工匠师傅在孤立的小山顶上夯筑起了一座凉伞一样的双圈圆形土楼,坐西朝东,占地五百多平方米,内圈土楼为双层单元式土楼,每层18开间,家族群居,群防匪盗。蔡氏在此驻留数百年,杨姓住过一些日子,三百年前郭姓到此繁衍至今。

据说,这把大“伞”从元代制造,明、清维修,开启至今。年,雨伞楼被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两次到雨伞楼,感觉是冷热交织。还好,冷在前,热在后。

四年前的冬日,我第一次到访雨伞楼。我想,那时的天气是冷的,我的目光更是冷的。

沿着数百年磨砺的光滑石台阶而上二三十米,便来到雨伞楼前。外环楼是一环平房,内环楼像座碉堡高高耸立,墙体用块石砌基,上部生土夯筑,内环与外环之间俨然像一条环形街道。

走近细看,墙体因黄土脱落而凹凸不平,沧桑得像老人的皱脸,楼上的瓦片因角板的腐朽而摇摇欲坠,很多瓦片上长满了青苔;楼内外电线横拉竖接,杂乱无章……唯有冰冷的块石坚硬如初。

这里仅住着一位年过八旬、头发花白的邹姓老阿婆。对于陌生来客,她那布满沟壑的脸上自然地流露着一丝微笑。她说,原来楼里住着上百人,后来相继搬到楼外去住。

这一切,深写在她凹陷的眼睛里,雕刻在饱经风雨的土坯墙面上。是呀,楼的子孙们追求着他们的追求。

老楼老人,孤楼孤人。她时常会自言自语般地跟土楼说,你老了,我也老了。哪天我仙逝,你也会跟我一样成仙?

雨伞楼因处海拔多米,为福建海拔最高的土楼,处于甲子峰里,楼为主角,绿野铺底,云雾粉饰,楼若隐若现,此地堪称蓬莱仙境,楼便有“土楼之仙”之美誉。难怪,老人对“仙”敏感,原来她隐忧于土楼倒塌风险。

这次是撑着伞造访雨伞楼,一切出乎意料,我想我的目光也变热了。就像冬去春来,难道这就是轮回?

雨伞楼屋顶破瓦、朽木不见了,白灰粘着黑瓦,青砖隔段压着瓦片,一片片,一块块,一道道,大圆弧在最高处,指挥着各路瓦片笔直下泄,稳重而沉着。一些曾经破损的墙体也按传统的工艺垒土重夯,平整厚实,电线进管深藏不露。虽饱经风雨,但近乎完好。

雨停,驻足雨伞楼外,附近整个村庄的40多幢民居建筑,或三层或两层,一律灰色琉璃瓦,土黄色墙面。民居与雨伞楼之间,自然和谐,一点也不冲突。

无意问起那老阿婆是否还住在那里。才知,仙逝。两年前,当地政府投入万元用于修缮雨伞楼和装修周边民居。可惜,她没有等到“伞”修好的那天。

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看了又看,一切使人既惊讶又亲切,这是一种极难寻到的朴实、雅致、清静。

整座楼似乎年轻了许多。不禁感叹,楼仙不老。

雨伞楼不老的秘诀何在?我想是尊重与守护。当地将其门牌号定位为“洋竹径1号”,这就是对其最大的尊重,而且当之无愧。那里没有什么外人前来参观,自然也就没什么喧杂。也许这种回归自然、扎根大地的状态,不失为另外一种保护的方式。

市民外出防护提示:

要随身携带一次性口罩,人与人之间注意保持距离,逛商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应正确佩戴口罩。到公园、景区等公共场所应配合体温检测,不随地吐痰,不随意触摸公共物品,咳嗽、打喷嚏应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口鼻。外出回家、饭前便后要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至少冲洗20秒。

来源:闽南日报黄阿彬/文图片来源:高车乡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18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