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每年公历的2月18日-20日前后,太阳达到黄经度的时候,就到了雨水节气。和大雪、小雪等节气一样,雨水节气也是一个表示降水量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到:“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东风解冻”,这是立春节气的第一候,古人认为春季在五行中属木,而水生木,所以立春之后就要有雨水的浇灌。东风解冻之后就散而为雨,这是古人对降雨形成的一种朴素认识。其实二十四节气中有许多这种朴素的自然观念,比如立冬的三候中有“雉入大水为蜃”,立冬之后候鸟南迁不见了,水中出现大的蛤蜊,古人就认为这是雉跑到水里变成了蜃(大蛤蜊)。按我们现代人的自然科学知识来看,古人这些观念无疑是粗糙的,但其实这背后蕴含的是古人一种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种理念我想是咱们今天的人应该继承下来的。 01雨水的三候 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有自己的三候。雨水的三候是“一候獭祭鱼,二候雁北归,三候草木萌动”。一候獭祭鱼,随着冰雪初融河流解冻,水中的游鱼开始浮出水面,而以捕鱼为生的水獭也开始出来捕猎了。有意思的是,古人们观察到这个时节的水獭的一个有趣的习惯,就是它们在捕获鱼类之后,有时并不在水中食用,而是选择把猎物带上岸来并排地摆在岸边,就好像人类摆放祭品一样。所以就有了獭祭鱼的说法。而这种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习惯,后来也被文人们引申为罗列故事,堆积成文。比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因为行文多喜欢罗列史实材料,就被时人比作獭祭鱼。獭祭鱼二候雁北归,三候草木萌动,这就都比较好理解了。候鸟对季节的变化是最为敏感的,雨水是初春时节,已经有候鸟开始北归了,而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已经开始有草木萌芽的迹象。这都是春天来临的征兆。另外,看到雨水这个节气名称,许多人可能会认为这天应该下雨,但实际上未必如此。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别极大,比如在南方一些地区会有“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的民谚,而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根据历年的气象资料统计,雨水前后反倒是降雪最多的时候。02雨水的民俗 雨水生万物,所以在雨水节气前后,在我国很多地方也流行着一些跟生长有关的习俗。这里面既有农作物的生长,也有人的生长,各地的习俗又有不同。有些习俗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奇怪,但如果放到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乡村社会的背景里看,其实也很好理解,很有生活气息。比如在客家地区(赣南、闽西、两广),普遍流行着一种雨水撞拜寄的习俗。什么叫拜寄呢?这实际上是流传很久的一种风俗,就是认干亲。现在咱们理解的认个干爹,往往是倾向于在个人发展层面希望得到大人物的帮助。但在古代社会要朴素得多。因为古代生活条件不好,对普通人家来说,能把一个孩子平安养大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所以就产生出借助各方力量的想法,这就是拜寄行为的基本动机。这里的各方力量,主要是乡里乡亲,但有时也会涉及到超自然的力量,比如拜寄一块大石、一棵大树,这其实算是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以及自然崇拜观念的一种遗存。此外,还有的地方会选择将孩子拜寄给某些宗教人士,比如和尚道士之类,借助宗教的力量保佑孩子平安长大。客家人特色的圆楼那么拜寄为什么要撞呢?这主要是因为客家地区的雨水拜寄活动是随机的。一般在雨水节气的清晨,母亲就会牵着孩子等候在村子的路口,然后等待着见到的第一个人,就会上去认干亲,这就是所谓的“撞”了。一般来说,被“撞”到的人也不会拒绝,会在行礼之后给孩子取个名字、送点小礼物之类的,之后两家会像正常的亲戚那样往来。对今天在城市中长大的人来说,这种习俗可能很难理解,随便碰到的人能可靠吗?但实际上,古代的客家人一般都生活在村落、土楼里,生活环境相当封闭。在村口随机碰到的人,其实一般也都是认识的同村人,最多也就是邻近村落的人,真正碰到完全陌生的外来人的机会是很少的。今日客家人除了撞拜寄,在四川地区还有妇女雨水回娘家的习俗,由此还衍生出一个习俗叫做接寿。这主要是指陪媳妇回娘家的女婿,这个时候要给娘家的岳父岳母带些礼物,比如缠着红线的椅子,再比如炖制的“罐罐肉”,这些礼物都是为了祝愿岳父岳母健康长寿。而如果是新女婿上门,传统上岳父岳母还要送一把雨伞作为回礼,表达祝愿女婿在外面打拼能遮风挡雨、平平安安的意思。除了子女的成长、父母的健康,古代社会人们最为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80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