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全媒体记者高琳琳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首诗是20世纪中国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雨巷》,自此,油纸伞、丁香、雨巷便成了烟雨江南的特定符号,油纸伞也被赋予了复古、怀旧又神秘的特点,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油纸伞本是中国古老而传统的日用雨伞,使用历史已有多年,因伞面是用涂过桐油的纸张做成,故而有这样的名字。到上世纪,钢架伞传入中国后,因其价格低廉又方便携带,逐渐代替油纸伞成为现代中国人日常使用的雨伞。而手工削竹绘制的油纸伞,用的人则越来越少,退为生活中起装饰作用的艺术品。中国制伞历史悠久,而追究起源是与鲁班有关。鲁班被奉为中国木匠师傅的祖师爷。相传,有一次他和妹妹到西湖游玩,不巧碰上下雨,兄妹二人觉得很扫兴。妹妹就对鲁班说:“哥哥,我们来比赛,看谁能在天明之前想个办法,让我们可以在雨天照样游西湖。”鲁班觉得这难不倒他,于是找来工具和木料,很快就建好一座亭子。这样不停地,一个晚上鲁班围着西湖造出了十座亭子,他想自已肯定能赢过妹妹。天亮了,鲁班得意洋洋地对妹妹讲述自已的成果,却只见妹妹手里拿着一样东西向上一撑打开,就和他造的亭子顶一样。鲁班很好奇,从妹妹手里接过来仔细研究起来,原来是用竹子和丝绸做成的,用的时候撑开,不用的时候可以合起来,又轻巧,又漂亮。鲁班心服口服地认输说:“妹妹,你的‘亭子’不仅能挡雨,还能移动。我输了。”从此,就有了可以让人挡雨的伞。后来,纸张出现后,就用更廉价的棉纸代替了昂贵的丝绸。为了防水,人们把桐油刷在棉纸上,形成油纸,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油纸伞。唐朝,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油纸伞传到日本、朝鲜,及越南、泰国、老挝等周边亚洲国家和地区,结合当地的习俗及文化,又有了各自的风格和名称。比如,日本就将油纸伞称为“唐伞”,现在依然是舞妓、艺妓的标志性配饰,和茶道表演必不可少的道具。曾几何时,油纸伞作为一种中国人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品,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制作,油伞作坊就和裁缝铺一样寻常可见,至上世纪70年代,普通城市家庭都还能见到使用油纸伞。而80年代后,受现代工艺的冲击,机械化生产的金属骨架尼龙布伞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制作的油纸伞。传统的手工油纸伞工艺繁杂讲究,制作费时费力,市场也渐渐萎缩,从业人员越来越少。传统的油纸伞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全部依赖手工完成。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大致来讲,包括号竹,即选竹子;做骨架,就是把竹子削成伞骨,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后制成骨架;上伞面,是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绘花,是在伞面绘上图案;上油,在伞面刷上熟桐油;最后用五色细线穿插在伞骨之间,再装上手柄,一把油纸伞就算完成。这样制作的油纸伞,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需要半个月,还要看天气的情况。太阳太大或阴雨绵绵都不行,会影响到伞骨的成型和纸面的平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油纸伞也是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和道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男女主人公许仙与白娘子,因一把油纸伞而相识,引发出千古绝唱的爱情故事。因而在文人的笔下,油纸伞总免不了与爱情相关。江南的绵绵细雨,长街曲巷,粉墙黛瓦,青石板路上打着油纸伞或踽踽独行,或并肩漫步的青年男女……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画卷。油纸伞被定格成极具辨识度的中国符号。(图为资料图片)天中晚报原创文图(视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经授权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7119.html |